由于新闻的特殊性,新闻语言英译汉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译文不仅要翻译准确还要明确的转述出英文原文所包含的含义,还要在中文的表现形式上让受众通俗易懂。由于文化差异,归化和异化变得既矛盾又统一,翻译者在进行英语新闻翻译时,会碰到由于国家文化特性所带来的新闻的典型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接收新闻人群的文化特性,这就涉及到异化和归化的问题。本文从讨论归化与异化的特征入手,进行了探讨并且与实际例子相结合,说明了新闻英译汉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关键词】新闻翻译 英译汉 归化 异化
新闻的英译汉是新闻语言的一种表现方式,新闻是事件发生状态的实时传播,而语言则更加的重要,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与特性,语言代表着民族中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文化的理解和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新闻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翻译十分的重要,翻译者在进行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文化差异进行消除还要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有原有文化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归化与异化的现象,这是在进行语言翻译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学者争论的焦点。在新闻翻译时,既可以保证文化的特性又能明确地向其他文化进行表达,反映了新闻英译汉的重要性。
一、新闻翻译的解释与理解
新闻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传递性,新闻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在观看新闻时,了解掌握一些实时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对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欣赏或学习接受,所以翻译者在对新闻进行翻译的时候,会采用归化法对新闻内容进行翻译,重要的是表现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使用各类方法化解或躲避观看新闻的人们由于文化或者理解能力造成对新闻的误解。新闻翻译工作者必须注意这些特点,把观众放在新闻翻译的主要翻译目标位置上。
二、归化与异化
1.归化法与异化法的含义。从自己的观点来看,翻译归化是对民族文化的解释,同样的解释,异化法则是对文化具有的特性进行的保留,新闻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仅仅是展现新闻发生这件事情的事实,保持事件发生地点的文化特点,还要向新闻接受者进行靠拢,根据新闻接受者地区的文化特点,和阅读表达习惯来进行原文内容的翻译。
归化法就是当新闻事件发生时,所处的地点由于民族特点,文化差异造成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为了解决传播困境而采用的一种对策。与归化法相比,异化法进行新闻的翻译策略时,传播异域文化,能够保持新闻发生地的特点,保持原文的特性,又把异域的表达方式移植到本地文化的土壤上,增加了语言文化的特特点。
2.现有的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研究。新闻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翻译原则,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较深的研究。尤金主要是支持w化法的翻译策略,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交际融合,他强调内容翻译的自然性,进最大的努力,将原有语言翻译到接受者的语言里,摄入到译文读者的文化范围。韦努蒂则主要支持的是异化法的翻译策略,他认为“翻译偏离本土的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本来所具有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严复,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家,他的翻译以归化法为主要的翻译策略,严复的观点是,翻译要根据接受者的地域特点进行翻译。
三、新闻翻译时归化法与异化法的使用策略
目前进行新闻翻译时,当处于选择使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的策略的情况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异化法的使用,能够体现原有的文化的特点,并且表现出原有文化氛围下,人们的心理特征。文化具有特异性,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具有相似的地方,这时候使用异化法则比较方便,不仅能够对原有特点进行翻译,而且不会对新闻的传播造成影响。
翻译进行时,文化特点保留的前提下,还要保持新闻的可理解性,不能对原文的原有意思进行曲解,更不能让接受者误解。尤其是在使用异化法的策略进行翻译时,要注意接受者的接受能力,不要超越接受者的接受范围,要以新闻受众的信息传播为中心。不要对翻译进行过于的本土化翻译,容易造成受众的接受困难。
新闻翻译的情况下,有时候由于特殊情况,无法保留原有文化的特点,就需要翻译的归化策略,这样翻译有时候会丢掉原有文化的特色,看起来好像违背了翻译的一些准则,但是其真正的目的确实完全符合原文,让原文更加能够准确地想人们传递信息。
有时候新闻内容较为复杂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归化法与异化法的翻译策略则需要结合使用,在既保留原有文化特点的情况下又能准确地根据受众的文化进行翻译,是读者能够完全了解,并且感受异域风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英译汉的工作者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都会面临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通过合理的选择和工作方式,将新闻合理的翻译出来,并且精确地将信息发送给新闻观看者。因此,对归化法和异化法不要将其完全分开,要将两种方法合理使用,互相补充,取得最佳的翻译效果,让新闻变得更加呗人们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王惠娟.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94-95.
[2]王坤.归化与异化原则在英语谚语翻译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13(03):295-296.
[3]宋静.文本功能与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异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9):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