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朗的日子,辉煌网主编为大家带来登高,谢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
登高作文篇1
正月初九登高节到了,凤凰山真热闹啊!
清晨,妈妈叫醒了还在沉睡的我,说外婆打电话叫我和她去登高。我只好穿上衣服,来到了外婆家,和她一起上山。
我们从北外那边随着人流往上爬,好不容易爬到了一个小山坡,把我累得气喘吁吁,外婆也和我一样。我们休息了一会就又开始爬了起来!
后来我们终于来到了凤凰山的公墓.这里是登山人的第一站。只见这里已是人山人海,歇气的随便找个地方就坐下,没地方坐的人干脆就站着喘粗气;小贩们使劲地吆喝着;那些继续往上登的人只好在人林中穿来穿去,寻求着上山的路。
外婆和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坐的地方,休息了大约半个钟头,我们就准备下山了。可这时要下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还有不少人正蜂拥着往山上爬。我正要从一个地方开始下了,外婆却说:“这里下去不好。你看,人这么多,那一年就有一个人被挤下山去摔死了,太危险了。我们走过去再下。”结果来到另一个下山的地方,她还是说人太多,又继续走,继续走……
就这样走了几个地方都没下成山,最后来到了一条小路,只好就从那里下去了。哎!终于要下山了,把我的脚都走疼了.原来还没有结束,没想到这小路上山的人也这么多,一个一个的从山下往山上爬,我们这些下山的人也不好下,人太多,路又太窄,真可谓上山难,下山也难啊!下完山后,山下还有很么多人在往山上走。登山的人真是太多了!
每年这天,我们达州人总是倾巢出动,说是纪念当年登高远送清官元稹,实是亲近大自然——踏青玩耍。
这次登山虽挤虽累却又爽又好玩!还让我明白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两个成语的真正含意。
登高与望远作文篇2
题记: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是谁在暗夜里点亮心灯?
是谁在风雨后送来彩虹?
是信念,是我们登上高峰的信念。我们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须历经风雨;我们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须登山;我们希望寻找世间最瑰丽的风景,所以必须远足。因为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付出。
人们总是相信,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密林深处。古人留有“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诗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迹。不论是古人的记录还是今人的实践,都向人们昭示着: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间最美的风景不仅隐藏在险远之处,更藏匿在每一个探索者的足下和心里。路是被人踩出来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实现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艰辛的努力而得来的。人类在探寻美丽风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从欧洲封建王室开辟新航路到中国明朝徐霞客游遍湍流峻岭,从西方的《马可波罗行记》到东方的《水经注》都留下了人类为追求梦想而留下的足迹。他们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最终他们站到了高处,看到了远处。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类历史的高度。
要望远必须登高,但是登高却不一定可以望远。中国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为陆路不同,虽然他经历了两次共计数十年的艰苦的跋涉,但最终并未到达大秦,并未完成国君交予的使命。后来,大秦派使者从水路到达了中国,这才实现了中国与大秦的交流与往来。两者同样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为艰辛,但收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远的愿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决心或许也人人都有。但最终可以成功的登上高处,望见自己心中神往的风景的人就不多了。因为,望远不仅需要登高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们应该记住: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登高作文篇3
三门县实验小学 四(4)班 叶一帆今天是大年初一,我早早地起床了,和家人们、邻居们一起去爬山里庵。
为什么大年初一要登高呢?我告诉你们吧!因为大年初一登高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能步步高升,明白了吧!
过了一会儿,我们准备好食物,向山里庵前进!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来到山里庵的山脚下,我们拾经而上,来到了山里庵,这是一个佛教胜地,人山人海,有的在求佛,有的在喝萝卜茶,还有的人在喝羹。我学着他们样,先喝了一杯萝卜茶,再喝了一碗羹,喝着喝着我觉得羹,很好喝,于是,我又喝了一碗,接着,我们又向密林“进攻”。我们走了好长时间,终于来到了密林宫,那是一个道教胜地,可是因为地方太隐蔽,所以人烟稀少。我又在那里喝起羹来,由于刚喝过两碗,所以这碗还剩下一点,于是,我自以为聪明,道“这就是年年有余啊”。大家听了,都乐得哈哈大笑……
夕阳西下,我们的旅程结束了,我真有点依依不舍。
登高作文篇4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早早地起床了,和家人们、邻居们一起去爬山里庵。
为什么大年初一要登高呢?我告诉你们吧!因为大年初一登高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能步步高升,明白了吧!
过了一会儿,我们准备好食物,向山里庵前进!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来到山里庵的山脚下,我们拾经而上,来到了山里庵,这是一个佛教胜地,人山人海,有的在求佛,有的在喝萝卜茶,还有的人在喝羹。我学着他们样,先喝了一杯萝卜茶,再喝了一碗羹,喝着喝着我觉得羹,很好喝,于是,我又喝了一碗,接着,我们又向密林“进攻”。我们走了好长时间,终于来到了密林宫,那是一个道教胜地,可是因为地方太隐蔽,所以人烟稀少。我又在那里喝起羹来,由于刚喝过两碗,所以这碗还剩下一点,于是,我自以为聪明,道“这就是年年有余啊”。大家听了,都乐得哈哈大笑……
夕阳西下,我们的旅程结束了,我真有点依依不舍。
登高作文篇5
佳节重阳刚过,心里还惦念着什么。重阳历史渊远,蕴意丰沛,古人也是奇怪,一个个本该闲适享乐的日子偏偏伤情伤怀,重阳也不例外。“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没了出游赏景的情趣,多了一番断肠的凄凉牵挂;“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缺了“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纵情,满了愁肠百结的旅夜情怀;“遥远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失了纵目眺望的宏阔,有了充溢恣肆的情愫。但毛泽东“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情万丈是一个特例。辉煌初九,无论如何,都脱不了登高的干系。今年重阳因是周五而错失感受古人习俗的机缘,但错失有时未尝不是一种美丽。重阳后第二天携妻儿登临龙山,领略着别一番意趣。
错失重阳登高的美丽在于心灵的轻盈,不必紧绷心弦惦记重阳,不必在乎菊蕊暗香盈袖,不必忍受酒气充鼻绵绝,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行事,正如我所登的龙山,我并不熟稔它的掌故,以免让自己担着太重的历史文化负压。它在我看来只是平常的一座山,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而它一路的景致也是平常至极,犹如山里村民日夜跋涉的回家路一般,如此平静宁谧。但我还是有必要叙述我路上的感受。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或来或往,与我们擦肩而过。儿子五岁,欣喜于爬向高处的石阶,雀跃在通往山顶曲折蜿蜒的道上。路两边多荆棘灌木,密密匝匝,绿意仍旧耀眼在秋光里。素淡的无名小花昭示着生命的存在。路不陡,登山比爬山更确切,人工的铺砌让爬的姿势停留在荒凉的深山密林里。路上撒满了儿子清脆的笑语。不经意的回望摄入心底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路不长也不短,山腰有一小亭,稍憩片刻,晨风暖日,绿树薄云,秋天标准的背景,拈一支枯草,哼几句心情,跟儿子嬉戏,用相机摄下欢笑的片刻。一切正在不知不绝中演绎,一切与重阳无关,一切似乎与龙山无关,任何的文化与厚重在错失与忽略中消遁失重,心情的内存无比宽余。
登山的人大抵把目标总锁定高耸的顶点,那是征服的峰顶,可以敞开襟怀尽情呐喊,四方风景尽收心底。壮哉,当你把山踏在脚下。然而我以为登山不必求至顶。登山而不能达顶者情况有二,一是现实无奈,或因不识去路,徘徊迂回;或因无路可走,荆棘丛生;或是体力不够,前程可望,心余力竭;或是同伴打退堂鼓,同舟共济共回;或是登临随意,折回无憾;其次,却是兴之所至,兴尽而返。登临是一种历练,一种体悟,征程过半,兴致蓬勃,内心喷薄的情感被激发,再冲顶也不过如此。此种情趣如居山阴子猷,“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是一种潇洒脱俗。兴致的催动可以让人匪夷所思,张岱雪夜湖心亭的痴举让人咋舌,一痕长堤,一点湖亭,一芥小舟,两三粒人诠释着兴致。秉承古人兴致者总有几个迂腐书生,摇首晃耳,在路上吟咏诗句,和清风融日,不亦快哉。然此类人少矣。而我们也只到半山腰戛然而止,缘于第一次登临,前路远近未卜,更是儿子撒娇要我驮行,不登也罢,兴随情终。
登高篇6
登高爬山上楼梯,前脚莫嫌后脚低。
人生旅途步步高,万丈皆从平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