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们辉煌范文网读后感频道给大家精编的10篇关于哈姆雷特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1
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物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
这部悲剧,也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在丹麦国王被害之后,哈姆雷特千辛万苦寻求报仇的机会,但一直未能成功。最后,在自己死前才杀死叔叔。这个故事也说明,坏人终究不会有好报,但可悲的是,哈姆雷特与自己情人的哥哥雷欧提斯却都被局面所迷惑,没能识破敌人的诡计,也告诉我遇事要冷静思考,善于分析。
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的悲伤始终没有抹灭。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2
老师给我们讲了哈姆雷特.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老王神秘地死去,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登上王位,并娶了原来的王后,即他的嫂子。邻国挪威的福丁布拉斯王子乘机发兵,想报杀父之仇,并夺回割让的土地。
年轻英俊、正直善良的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亲的死使他痛不欲生,而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就匆匆改嫁,他感到屈辱,气愤地喊道:"就是畜生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哈姆雷特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性格忧郁、优柔寡断的他看透了人世间的丑恶,不肯轻易的相信别人。他便开始对一切都产生怀疑,甚至对鬼魂的话也产生怀疑,是真?是假?对母亲又恨又爱,对鬼魂将信将疑,对生活是生存,还是毁灭?是忍受命运的折磨,还是反抗人世的苦难?仇恨一直吞啮着他的心,复仇的信念始终一忘,可他总感到敌人是那么的强大,而自己又是那么的弱小,他为不能替父报仇而感到痛心疾首。矛盾重重的哈姆雷特在焦灼的内心和冷酷的现实之间不得安宁,濒于疯狂,他索性半真半假地装起疯来。他终于明白了:世界是污浊的瘴气的集合,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园,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就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在证实父亲的叙述正确后,他的复仇心理更加强烈了。但这条路毕竟是艰难的,有许多的阴差阳错。为了复仇失去了许多许多,最后其实是失去了所有。真的应该想想到底什么是值得,什么是不值得。有些事其实我们不必太执着的,如果不可以就不要勉强自己。使自己不快乐,也使别人不开心,大家都在伤悲中是很难进步的。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有些东西我们其实应该是要放下的。 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可以用:复仇、爱情、悲剧、夸张来概括它的特点。复仇往往是许多戏剧中所会运用的手段之一。
《哈姆雷特》的中心内容讲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自己的父王被杀,而凶手正是已经篡位的叔父,无知的母亲更是成为了杀父仇人的妻子。这样的屈辱打乱了哈姆雷特原本平静的生活,复仇的种子过早的被埋在哈姆雷特的心中,为了死去的父亲,为了正义,他别无选择,即使他知道要复仇是多么不容易,而自己也可能会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于是,复仇的戏码上演。他的装疯卖傻,骗过了所有的人,然而结果呢?他成功地为父亲报了仇,但是他错手杀死了自己所爱的姑娘的父亲和哥哥,他所爱的姑娘奥菲利娅也死了,而他也最终赔上了自己的性命。没有人能告诉他这是否值得,而我们也只能看着原本善良的小王子哈姆雷特成为复仇这场悲剧下的牺牲品。复仇的同时,也葬送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原本一帆风顺的爱情。一个王子,一个御前大臣的女儿,这样难得的门当户对,情投意合,却被哈姆雷特的仇恨给拆散了,尤其当他在无意间杀死了奥菲利娅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这场爱情注定是以悲剧收场的。哈姆雷特不会为爱情而放弃复仇,在他看来,复仇充斥着血腥的味道,和求爱的罗曼蒂克很不相称,同时这种悠闲的感情和他背负的责任也是格格不入的。当他假装发疯的同时,使奥菲利娅为了他痛苦,也使自己伤心无奈。当他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可爱的奥菲利娅,他开始为自己的冷酷无情感到内疚和不解,来看看哈姆雷特给奥菲利娅的情书吧: "给我灵魂的偶像,只应天上有的、绝顶美艳的奥菲利娅—愿此数行留在她皎洁的杯中:你可以怀疑星辰的发光,你可以怀疑日月的运行;你可以疑心真理会说谎,决不要怀疑我的爱情。" 虽然言辞十分夸张,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哈姆雷特对于奥菲利娅的一份纯真的爱情,也为这一部悲剧增添了一些柔和、浪漫的感觉。
无疑,《哈姆雷特》这是一部情节复杂的悲剧,谋杀、篡位、爱情、装疯、错杀、阴谋,直到最后有关人物的统统死亡,令人震惊且悲哀。权力和地位一直是人们追逐的对象,欲望之火一旦点燃,人类种种丑恶的本性便暴露无遗,为此,亲情、道德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力,而上演了一出出无奈的悲剧,帝王之家便成了最合适的舞台。正如哈姆雷特的好友霍拉旭在最后一幕哈姆雷特死后所说的一段话: "让我对至今还一无所知的外界讲一讲事情的底细。你们会听到荒淫、残杀、反常背理的行为、处于偶然的灾殃、意外的送命、迫不得已、将计就计的成功,以及,这一个收场里,谋害别人、反害自己的结局。" 中国的戏剧往往以大团圆为结局,或者假手于上天来惩罚恶者。而西方戏剧中尤其是莎翁笔下,悲剧反而成为了最完美的结局。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3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整个人都笼罩着悲观主义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灭后的眼中,人类本体是丑恶的,他对人的这种认识带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还值得斗争吗?人活着还有意义吗?这种种的考虑,无不造成他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重重的顾虑是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就这样白白地放弃了。或者有些时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劳狄斯所说,"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4
《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优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连忘怀、回味无穷。里面不单有着优美的词句、哲深的对白和曲折动荡的故事情景,更是它对人世、人性、死亡的思考。虽然是一部悲剧,但在其中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优美,或许这是一种凄凉之美,有人说"美丽总是忧愁的",但在悲惨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的感受,乃是它给我们人类精神的撞击和心灵的悲怜。
死亡乃罪恶的因果
在《哈姆雷特》的故事里面,充满着死亡的阴影,故事开始就以死亡出现,哈姆雷特的父亲因被兄弟毒死而阴魂不散,游荡夜间。故事又以死亡结局,在毒药下,死神拘捕了他们的生命。在故事的发展中,让我们看到接踵而至的祸患和悲剧。皇上的臣子波洛涅斯在帷帐后面,被哈姆雷特误以为国王而杀死;其女奥菲利亚因父亲身亡招致癫疯,后又淹死在池塘里,其实是自杀;国王的两个亲卒在赶往他国中,莫名其妙、阴差阳错地被处死;王后又因不知情之下,喝了毒药,离开了人世;雷欧提斯本想以毒剑刺死哈姆雷特,结果却在混乱之中断送在自己的毒剑上;国王又在毒剑之下遭到了报应;哈姆雷特也在复仇完毕后,闭上了双眼。
故事这样接二连三的发生悲剧,对于其中有些人的死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自身的过错或罪恶。比如叔父的奸恶,篡夺王位,阴险诡诈,借刀杀人;王后的违背盟誓,移情别恋,爱慕虚华;波洛涅斯的爱管闲事,助纣为虐;国王两个亲卒的违背友情,贪图福利等等,由此展开了一场汹涌的旋涡,吞呲了许多人的生命。但是在愤怒他们的邪恶之时,又迟钝在自己的内疚上。因为这一切的发生,都出于人类本性的败坏和罪恶,不是他们的某个举动带来的损失,也不是某个人因着行为理当致死,更不是某个人全然公义、无可谴责可以处决一切。所以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迟迟延宕,不是他性格上的优柔寡断和行动上的力不从心。因为他有证据、有机会可以杀死叔父。所以他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也是个罪人:"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
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像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第三幕,第一场当中)。因为看到了"死"源于"罪"的因果,而"罪" 必定遭受"死"的惩罚,这是由于当时宗教背景的原因。于是哈姆雷特陷在了心灵的交战和思想的斗争之中。一方面是生父亡魂要求复仇的责任,一方面是人类罪恶本性的压抑,要为所作所行的承受责任。在哈姆雷特的精心计划和看透人世的情况下,他终于做出了选择,以死作为结束,即完成了复仇心愿即为罪献上了代价。
圣经上记载着说:"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那么罪又来源于什么?乃是人类与创造者关系的破裂,背离他的旨意和掌管,为自己建造"巴别塔",以为可以通天。这种思想的表现,乃是反映了莎士比亚当时的社会情景。那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非常活跃,"他们幻想用人的王国取代神父们所宣扬的神在人间的王国"(参《莎士比亚传》);在《哈姆雷特》的戏剧里,也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人类的推崇和赞歌:"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第二幕第二场当中)。因此当人有了这种思想的时候,世界就会带来混乱,带来灾害。《哈姆雷特》戏剧里面所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混乱和乱伦,克劳狄斯用毒药害死了兄弟,又娶了嫂子,"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第一幕第二场当中),"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第一幕第五场当中)。这就是一切悲剧的原因。
这些思想让我们想起了,中世纪清教徒的一些错误观念。比如修身、克欲,通过对自身的净化,可以达到美好的彼岸;也盼望在敬虔的时日里,迎接上主的莅临。
而基督教实行的是"信、望、爱", 敬畏上帝,信靠耶稣;珍爱生命,爱护身心;盼望国度,等候主来。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5
,《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丹麦历史中"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仅代表了莎士比亚的最高戏剧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细细读来,慢慢咀嚼,愈发让人感到内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单纯,也是幸福的一个王子,他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恰在此时,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这下,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从浑噩中觉醒过来——他要为父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并认真地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许许多多安逸的物质生活。然而,就当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时候,却中了国王的奸计,被毒剑刺伤,但他最后还是杀死了国王。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他的灵魂因为自己的抉择而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爱情。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中,我从中体会到了深深地无奈。他一系列的语言表明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欲挽救世界,而又无能为力的人的人,但他却不停地与不平抗争!
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像哈姆雷特这样能抛弃个人情感,维护大众利益,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6
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里,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关乎命运与性格的悲剧,一首人性的凯歌。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罪恶与本质,同时,我们频繁的看到了一个词——命运。它像影子一样和我们不离不弃,又似阳光一般温暖人心,邂逅让人变得幸福却也伤痕累累,但更多时候,命运像梦魇一样深邃而窒息。霍拉旭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五场的露台的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棋局。
戏剧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场戏。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段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正义、爱情、责任,一颗矛盾而又决绝的心,在那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毅然背叛了命运,坚守住了他的正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热血中正义的沸腾让他失去理智,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7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8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
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史上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首先,在老国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他的社会地位是丹麦的王子,在物质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质生活上的担忧;在精神方面,他就读的是英国威登堡大学,接受的是人文主义等先进思想的熏陶。他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他高声称赞:"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在爱情领域也是有着无尽的憧憬。在给哦菲利亚的信中,他说:"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可以说此时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为幸福而单纯。社会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出现的机会。如果按照他这样的生活轨迹,他应该可以保持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之后的人生。
可是磨难还在等待着我们的王子。两个月不到的时光里,老国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继承了王位,他的母亲成了新王的妻子。这个突然来袭的噩耗,让我们单纯的王子——慌了。他觉得事情的不对劲,却没有勇气去调查真相。他有着自己的反抗,却只能是默默的。"乌云满面,愁眉不展"。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再多的言语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他的反抗没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国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麦。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挣扎,却受到外在无形的,巨大的压力,剩下只有忍受。孩子没有说不的权利。
当然,如果哈姆雷特就这样的屈服了,我们的剧本也无法继续。在这个事件中,他慢慢成长着,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会的黑暗在不断显现出来,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溃。但是这些还是不够,他需要更大的动力来反抗压在他身上的绝对权利。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9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
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小时候的我懦弱不够勇敢,望着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远去,懊悔……人是幸福的,长大些许,老爸带我去游泳池练习。老爸希望我放手去干,水
已淹没我的下巴,庆幸自己没有无助地扑腾,大口吞水。在老爸的指导下渐渐游动,翻转于浪间。在学会一项新技能时的惊喜着实让我振奋,但我更
欣慰于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沉着与勇敢。这一次,我需要果断而正确的选择并履行,我做到了。
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虽然选中一个必须放弃另一个,但是这必须需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如果想令自己的人生充实、快乐,那么就应该好好地把握每一次选择。尽管人生譬如朝露,尽管要叹去日苦多,但积极的选择自己的命运,无疑是攀上人生高峰的一条捷径,是战胜自己的一种信念。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如今的现实中,倘若我们遇到了困难,我们是去面对它,还是选择逃避?我想应该是面对。无论是什么困难,没有人解决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么也算的上高贵了。总而言之,不论在什么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接受挑战。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字篇10
《哈姆雷特》在莎剧中所引发的争论恐怕是最多的。对莎士比亚用语言织体编织而成的哈姆雷特形象的评论,已经远远地超出文学评论的领域,拓展到社会学、心理学、人格学等各个层面。
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的
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怕那边
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
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的本色
蒙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
本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的名分。(三幕一场)
哈姆雷特的这一思考在作品中非常突兀。现世与"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的沟壑,"死的睡眠"等等对他是一种恐怖,这种思考远远超出了复仇本身。对哈姆雷特来说,这种生死体验较之复仇之类的行为,具有着价值上的优先性。哈姆雷特所说的"顾虑使我们成了懦夫"的"顾虑"并不是对复仇后果的顾虑,而是生命价值并未得到最终确认的顾虑。
"可是照我们人世的想法看来,他的孽债该很重;
我现在解决他,却是趁他灵魂洗涤清静、准备成熟的时候,这能算报仇吗?
照世人的想法,将克劳斯斯的肉体消灭就算报仇,这是世俗法的意识,哈姆雷特没有把这种世俗法的原则看得高于一切,他内心怀有"最终审判"的思想,他所想的是要在克劳狄斯的肉身与罪合一时消灭他,达到勾销罪本身的目的,使克劳狄斯的灵魂"象地狱一样的漆黑,直滚进地狱"。在面对杀与不杀的问题时,哈姆雷特的心性气质始终是一致的,价值问题始终是他关注的首要问题。正是其心性气质中的价值优先原则,使哈姆雷特陷入了延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