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别开心的日子,辉煌网为你们精选网络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家觉得这些文章有帮助吗?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1
在五年级的时候,我看到班上同学那几天都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来他看着的是一个名叫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我认为是一部历史书,一定很难懂。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市图书馆也有这套书,借来看看的。啊!受益匪浅!
《明朝那些事儿》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讲述至明末的几百年历史。特别是第五本之《帝国飘摇》,主要讲的严世蕃入狱,严嵩倒台,一直到明朝将领领导沿海人民一起抗击逶寇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尽管是明朝从富强走向衰退的过程,但她也是奸臣倒台,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个阶段。特别是打击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联想到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的解气!
一直之前我听说的都是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原来我们的邻居国的日本一直在欺负我们中国,杀戮抢劫我们的人民。书中有一句话叫“不打不服”,对日本人的强掳,只有硬起来反抗,把他们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们服气,从戚继光到李舜臣等将领,打得日本人气焰消灭,狼狈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动,为我们中国的前辈们的英雄气概!
同时《明朝那些事儿》之《帝国飘摇》,语言很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个比方过了我也很明白了!原来历史上是这样争争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为生计烦恼!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来我们是这样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欢这套书,更喜欢这第五部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2
这是今年读的第二本大部头书籍了,也是我读的第二本关于历史的著作。作为理(借)科(口)生,我对中国历史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所知,读完《万历十五年》,抱着补充历史知识的期望开始读《明朝那些事》,看着右下角的页码,真是有些望而生畏的,好在作者的文字幽默风趣,终究在20xx结束以前读完了。
阅读过程是以一种读小说的状态进行的,加之没有功底,我没有什么深刻的体悟,读完,唯有一声叹息。世事轮回往复,于国家如此,于民族如此,于家族如此,于个人也如此。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所有沉浮,看似庞杂错乱,却都能归于佛家所言的两个字——轮回。我时常惊叹世间种种事与物都遵循着相似的盛衰的规律,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那就是气数,是命定的,是难以改变的。
大家都说读史明鉴,看透了这些个道理,岂不就淡然了、坦然了?其实不然。理,确实是这么个理,但在沉浮不定的时世中,为己或为公,以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以坚定或不坚定的信念奋勇出击的人一抓一大把,因为成功喜悦,因为失败悲痛的也大有人在。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作者说,真正能做到读史明鉴的是圣人,而圣人确实是少数啊。所以一番感叹后还是继续闹腾。有意义也好,无意义也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3
最近,班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特别火,听同学说好看的不得了,我经不住诱惑,也买了一套看。
这本书语言风趣幽默,时不时蹦出来点《三国杀》之类的小插曲也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这才促使我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军入关,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兴衰,在这条长河中有于谦、杨涟这些忠臣,有死太监王振、魏忠贤这些奸臣,有浙党和宦党、东林党和庵党的明争暗斗,有严嵩和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的首辅之争。
在忠臣里,我最喜欢于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可当他站在城楼上决定与也先决一死战的时候他还是没带兵打仗过得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敌众我寡,于谦绝对不会赢的。可是当他报出自己的作战计划时所有人都团结一心,最终大获全胜,也先不知道,这叫决心和信念。
在皇帝里我最喜欢朱元璋,从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贫农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领地一点点的收入囊中,最后建立了明朝,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能力。
在奸臣里,我最讨厌魏忠贤,没有他,明朝可能就不会灭亡。这都是因为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迟灭九族了。
当然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历史就是是用来借古喻今,告诫后人的。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4
最近,我一直在读一套笔锋惊奇的历史书籍,它不仅让我获得了颇多知识也让我获得了不少的感触……
此书其名为《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笔名)所著。这是一套向我们讲述明史的系列丛书。这位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从朱元璋开国到1644明朝的没落其间之事。当我在某书评网站看到这番简介时并没有感觉到这套书有什么太大的亮点。但当我读了之后,我的所有想法全部改变了。我以往读史书都是极其的费劲甚至感到枯燥乏味,但这次不同,这套书让我很容易读懂,而且读后自己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也会试着去揣测作者笔下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这本书令我愈发的渴求,恨不得茶饭不思也要读完。
读这套书之前,我仿佛一直都站在历史的大门外,苦苦寻着开门的钥匙,读完了这套,我才发现打开历史之门的并非是一把钥匙,其实只用轻叩几下扣门环就能看见明朝正拨开云雾向我倾城而来。
当年明月(作者)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说书人,他的文字并不是拘泥于历史的高深莫测和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掺杂着他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感悟与评论,让我们得以更直接得面对历史的沧桑与神秘。就像他本人所说的:“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我想写的,是一部让人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仅此而已!”显然,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
作者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进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进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这是套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我很赞成作者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本就是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人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我们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所在。
要说明的是,这部书别看它的叙述语言并没有用那种标准的学术体,但他描写的都是正史,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记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可以看出作者为了写它也是下足了功夫。
明朝,历经了三百年的风雨洗礼,从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长衰败,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与世长辞,我们纵有神力也无法再还原那宏伟而沉重的历史,只能从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窥探到那神秘背后的艰辛。历史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但却真是地存在过。
书中很多的描写刷新了我对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比如戚继光,我以前只是单纯的觉得他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英雄,印象中是一位呆板横冲直撞的略显呆萌的武将。后来我才明白,在战争中横冲直撞只会丢掉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武将是有勇有谋的,这才能够在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的战争中生存并且连战连捷。戚继光的情商很出众,他并不是一个廉洁的官,否则以明朝的工资肯定不能养起传说中的“戚家军”,他善于搞关系,八面玲珑,所以在那些书中介绍的重要任务中他的结局是最好的。这也正是残酷的生存之道。
明朝还有很多让人惊艳的事物,比如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在我眼中是个天才,军事、思想、文化样样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尤其是“格物致知”这四个字,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思考。明朝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还有海瑞、黄宗羲解缙等等等等,相对这些人才来说,明朝的皇帝却是庸庸碌碌了些。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我懂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更明白历史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只有历史,在历史中我们甚至能窥见自己,窥见自己的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5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铁铉。他不过是一个书生,可是在面对朱棣的起义下,唯有他没有退缩,他前往了前线,找到了那些伤兵,逃兵,并带领着他们与朱棣展开了抗衡,正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书生,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这么普通的书生,就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这说明他怀有多大的爱国情怀啊!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话“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是啊,我想铁铉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话,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的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虽然如今我们的国家不需要我们去着想,但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未来着想。就像外国文学家说的那样“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们必须为我们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为一旦我们没吃的了,就会饿死。不说保卫国家,就连自己的命都没了,还谈何国家?
或许等我们拥有这个信念之后,我们的人生路会越来越顺畅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6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九本,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前7本,有很多的感受,分享一下。
首先,朱元璋不想反,最开始,他是一个乞丐,他只想活下去。但是,当时的元朝的政府太腐败,地方战乱四起,他不得不反。不反,也是死,反,还可能生。当只有这个选择摆在他面前时,他只能选择反。换作是你,你也只能选择反。
既然选择了反,那就只能一路反下去。后来,他面对了很多次九生一生,与陈友谅,张士诚和王保保。但是朱元璋最终还是赢得了天下。这一路下来,并不简单。
朱棣一开始并不想反,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藩王,他有钱,有权,但为何他还要反?因为他不反,当时的建文帝也不会放过他。他起兵造反,反了四年,甚至差一点放弃,最终胜利。朱棣每一次战争,基本都是身先士卒。
与朱元璋和朱棣相反的,宁王则没有那么好运,他想反,但是他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家。没有去攻下南京,没有直接去攻打当时的首都北京。
后面的几本,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几位首辅大人之间的斗争。徐阶打到严崇,然后徐阶被高拱打倒,然后高拱又被张居正打倒,然后张居正死后也被抄家。
看到里面各位首辅斗来斗去,我看到了人性的恶,也看到了人性的善。
我发现,每位首辅都有他的目的,但是,我也发现,可能前几页纸还很牛的人,后几页就很惨。比如严崇,你能想像,最后他儿子被徐阶借皇帝之手杀掉,严崇一家被抄家。最后80岁了严崇上街讨饭。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我读到了太多的人性的恶,也读到了人性的善良。
但历史其实并不像小孩子感受到的那样,只有黑与白。中间还有很多灰的部分。
了解人性,对于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都来读完《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7
马皇后,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于危难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她虽然是一个女子,却颇有胆量。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务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傲,并告诉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更难得可贵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
朱元璋要杀朱正文,她劝告朱元璋,朱正文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请你不要杀他;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外甥你是你的养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
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把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
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拒绝医生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相对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这样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给朱元璋的遗言:“愿陛下有始有终,子孙各个贤能,百姓安居乐业,江山万年不朽。”
马皇后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8
历时六个月,终于读完。
有明一代,历时276载,帝祚终。
17年12月初至今,这本书陪伴了我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还记得玄武湖畔和某人聊起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那场激战,凉风习习,夕阳晚照,画面就此定格。还记得明孝陵细细看每一个皇帝的简介,在陈旧的500年前的明砖下,百感交集。还记得兴城袁崇焕塑像前和某人讨论袁崇焕功与过,还记得再去景山时心里的那种另一番滋味,还记得杭州和北京的于谦祠里感受到的那种坦荡与日月同辉,还记得军事博物馆里那些先进的大小火炮,对知行合一心学粗浅的理解,那每次回家都经过的关宁锦防线,对明末衰败的不忍往下看,对朱棣胡宗宪的复杂情感,杨慎唐寅杨继盛杨涟海瑞,太多太多了……
这些都是关于权利、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慈悲与仁义、温柔与坦荡。
事有成败,人有生死,国有盛衰,皆有定数。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即是死,结束也是开始。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9
刚看完第一步明朝那些事儿,把里面的人作为研究主体,可以发现,其实就是前期朱元璋带领一大堆将领攻城略地,后期朱元璋将他们一一屠杀的故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高度概括了飞鸟和良弓的前半生辉煌和后半生落寞。读完之后,不满足于现象的概括,而志在追求现象背后的根源,于是做了如下思考。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性格决定命运,在常遇春屠杀投降的士兵的时候,在常玉立了战功骄奢狂妄的时候。但是,真的是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吗?
将所有的大臣作为一个全集,搜索他们的交集,会发现性格迥异,真正的共同点是——在前期打敌人的时候表现过于优秀,被朱元璋怀疑一旦自己不在,这些人要反起来,新皇帝hold不住。
所以决定他们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结构性冲突。他们前期的表现,就决定了后期的结局,不管是清廉,或者腐败,总是可以找个借口干掉的。
我想,唯一可能解决的方法大概也是从结构性冲突入手,只要将自己彻底废掉,变良弓为废柴,比如成功之后突然生活腐化,天天沉迷低级趣味。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10
明朝的文官集团十分猖狂,朝政官员、皇帝的私生活,啥都要干预,尤其是言官,沽名钓誉,没事儿找事儿的太多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一个于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能臣,事成之后还要被一群“战时未见其功,闲时但见其骂”的小人们弹劾,心里真是愤懑难平。但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嫉妒心强的小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公道自在人心。下次去杭州,一定去于谦祠拜祭下这位在污浊世界里依然坚守操守的英雄。
当年明月花了很大篇幅写徐阶,说他如何忍辱负重,斗倒严嵩为自己的恩师夏言报仇,我不敢苟同。严嵩掌权20年,下台的时候已经86岁高龄,在我看来严嵩的倒台更多来自于气数已尽,徐阶的所为不过是顺应形势。严嵩贪污,徐阶也不干净;严嵩的儿子受贿,徐阶的儿子占地;严嵩独揽大权,徐阶也是如此;但严嵩怠工,徐阶干活,所以徐阶比严嵩好得多。可是在严嵩掌权的那些年,他未替忠臣言一语、未救百姓于水火,所谓的隐忍等待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我更敬佩戚继光和胡宗宪这类人,在昏暗的世道下竭尽所能寻找救济天下的方法。
还有张居正,他不是个道德品质多么高尚的人,他是个缺点很多的俗人。但他靠着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好不容易从平民爬到了最高位时,本可以占土地、聚钱财、养党羽,趁机搜刮一波,也为将来留好退路,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改革(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将矛头对准了能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阶层,给百姓带去了福音。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11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公权贵族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理的演义。
在第二部中,明朝经历了跌宕起伏,为世人所铭记。大明的发展史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了解历史的兴衰,对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明的发展与辉煌
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似乎注定会为明朝带来辉煌。自“靖难之役”后,永乐便开始了他改造明朝的宏伟蓝图,而他正是有太多的规划与理想,也带来了不少烦恼——曾经的建文帝,或许是他的谨慎,派出大臣寻找他的下落,与此同时,他要确保自己的蓝图进一步实现,于是解缙开始为《永乐大典》奋斗,郑和开始下西洋的壮举,自己也以身作则,迁都北京,带领大军挥师北上五征蒙古,南下讨平安南。每一次的亲征,都证明了大名的实力,也正是有了用了的亲征,明朝才得以安定。他以自己的智慧及作战经验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风采,他正是一位出色的统治者。正如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命结束再了北征蒙古归来的途中,一代帝王从此与世长辞!
帝国的仁政与清明
朱高炽在得到了杨士奇的支持后,终于还是顺利登上皇位,开始了他为期不长的执政史。在这期间,他曾纠正了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但“好人不长命”,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不到一年,但这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不久后,朱瞻基也开始也自己的奋斗,他曾在给父亲谒陵的途中,遇上了劳作的农民,从农民平淡的语言中,他看到了百姓的苦,能够体谅百姓,这也正是仁政。这对父子是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虽然没有永乐的宏伟蓝图,带兵征战的气势,但却出现了为期不长的“仁宣之治”。
明朝的命运与决策
“仁宣之治”结束后,明英宗在王振的误导下犯下一个有一个的错误,但王振却毫无分寸,带领神机营二十万大军再次出征蒙古,可兵多又有何用,王振一直在做美梦,从未为国家着想过,才导致了全军覆没,皇帝被俘。曾经屹立于世界的大明朝如今危在旦夕,但英雄都是诞生在千钧一发之时,帝国未来的拯救者——于谦,开始了力王狂澜,“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种行为举止的承诺,注定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危急时刻,于谦作为一国之首以不变应万变,坚守城池,永远无所畏惧,在的积极配合下,终于让他保住了这个曾辉煌一世的帝国。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创造奇迹。于谦有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最后的矛盾与争夺
或许历史总少不了亲情的纷争,曾经的皇帝真的回来了,这让弟弟十分不满,也真是处在权力至上的年代,让他们不过亲情,永远都是做事做绝,他还囚徒自己哥哥,但最后垂死的他只能让出皇位,从此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一些人的命运注定从此改变。
大明朝的兴衰成败,涌现出一代的风流人物,有人因此流芳百世,也有人从此遗臭万年,这就是不同的人生,这种人生不仅决定自己,也影响着国家。大明正是有了太多人的精心付出,一代帝王的英明,才会被现实的我们看到,让他在过去的历史中熠熠生辉。现实的我们,就时时代的选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流芳百世,但至少我们能及自己所能为时代做出贡献,能够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
再看大明朝,确实感受颇深,他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照出的绝对是前方的光明。
明朝,辉煌之时代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12
感谢!感谢当年明月!
读《明》前,我是个对历史毫无兴趣的孩子,不知道究竟是当年读书时历任历史老师心照不宣的古板无趣,还是自身本就对于历史不感兴趣,总之结果就是历史考试成绩始终徘徊及格线上一点点,永远是拉分科目,偶尔能考到80分以上,就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
读《明》后,才首次知道原来历史可以很精彩,至少,可以让我这个理科生读起来很精彩。原来讲历史的人,也可以不是古板教条像个老学究一样的!
另外,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自身的转变了。
我的性格中有着很幼稚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很讲究黑白分明,世间万事万物,一定要分出个清晰的是非对错,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绝不存在什么中间地带。长大后这种极端的认知稍稍有了些许改进,可是我性格中另一部分幼稚的表现就是喜欢给理论找实践支持,没有活生生的案例拍在面前,就算我天天读《相对论》也不能完全彻底地接受“相对黑白”,而《明》就是那个活生生拍在我面前的案例。于是,我从一个凌厉极端的小孩子,渐渐心甘情愿地向着成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感谢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篇13
明朝在我们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点就是北京目前作为首都,就是起源于明朝朱元璋儿子朱逮,他把南京的都城迁到现在北京。作为历史可以给到我们为什么他要迁都,其一是防止蒙古人在边关挑衅,第二朱逮在北方生活几十年,所以迁都到北京是由国情和喜好互相参杂。那么作为皇帝个人喜好,决定很多事件。哪位作为我们懂得历史,明白事物规律,就可以以史为鉴。
明朝建立,在于朱元璋打败元朝,元朝当时占领内地,把汉族大部分当做奴隶来使用,使得内心时常爆发一些起义活动,他们也是不断镇压。彻底爆发来源于黄河决堤,其中元朝丞相要求修理决堤,于是找来数万农民,政府也拨了许多款,由于元朝非常的腐败,一层层的贪腐,到修黄河农民饭都没得吃,饿死很多,被打死的也很多,干活累死的也很多,农民们感到怎么弄都离不开“死”字。于是着手造反,古代非常相信迷信,于是在黄河修理中,挖到一块石头,大概意思是黄河决堤,正是元朝灭亡时。于是农民在实际情况加上精神依托,开始造反。
朱元璋通过各种方式成为这次反元的一方大的势力,同样还有两个势力很大,一个是陈友凉,一个是张士诚。陈友谅为人暴掠,嫉妒贤才,而且还是嫉恶如仇的,他杀死自己内部一些比他能力强的人,自然想开国缺不了人才。对于张士诚他为了享受,局限于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满足当下的欢乐。没有伟大的愿景,自然势力范围处在当下能力范围之内。朱元璋不一样,他起义过程中压抑自己不为钱,不为权,而是围绕伟大的愿景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其中他的丈人害他,它不但不计前嫌,而且还把统帅位置给他。他招贤纳士,手下有许多猛将和谋臣。当然在两位不争气情况下,朱元璋个人能力也是很强的。
当朱元璋打败张士诚,陈友谅后,接下来对付元朝,由于元朝军队在舒适的内地待太放松,部队缺乏战斗力,以至于被朱元璋一击即溃,大将也没用朱元璋和他手下将士厉害,以至于元朝被很快在内地消灭。在蒙古内,也是通过部队不断围剿而失去地盘。再加上一些蒙古贵族被朱元璋分封内地土地,他们生活安逸,也就失去反击的动力。其中大部分蒙古人被同化,从当官中有蒙古人就可以看到。
通过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过程,了解到每个人性格决定适合做什么样的事,一些适合的事,就会做出好的效果,一些不适合的事,自然很难做好。同样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也需要一定的融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当下,看看那些性格和行为需要修改,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同样对于朱元璋身边许多官员,对于历史有很深的理解,可是还是逃不出行为的越线。这就告诫我们懂于实际做是两码事,懂并去做才是核心。
以史为鉴,能明得失。